宣城市积极参与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推动跨省流域协调共治——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方家湾村的白石源水库。(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陈磊 摄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进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阶段。
2023年出台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将宣城市纳入合作区。在绩溪县先试先行率先纳入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范畴的基础上,宣城市深度参与合作区建设,挖掘本土生态保护补偿经验,推动流域共治向产业协作、民生共享迈进,拓展从“水质对赌”向“一域共富”升级的新路径。
共护:融入“毛细血管”的制度革新
绩溪县是新安江水系的源头之一,也是新安江水质保护的主战场。该县荆州乡与杭州市临安区岛石镇毗邻的河岸,是皖浙交界处荆州水质自动监测站所在地。站内,精密仪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水中氨氮、总磷等指标;站外,浙皖共享的清澈断面,一江碧水昼夜奔流。
这座监测站背后藏着“15万元撬动Ⅰ类水”的故事。“过去生态补偿范围覆盖境内三大河流,涉及10个乡镇,荆州乡不在其中,也无治理项目。但荆州乡与岛石镇山水相连,荆州河是岛石镇重要水源,‘生态互保’十分迫切。”日前,绩溪县发展改革委区域经济股工作人员杨芳告诉记者。
2019年,根据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相关要求,两地签订互融合作协议,下游乡镇每年支付上游15万元生态补偿资金,上下游常态化联合巡查、共享水质数据,荆州水质自动监测站就此设立。6年过去,补偿资金累计达85万元,石门潭水库水质从Ⅱ类跃升至Ⅰ类,毗邻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得以维护。
今年的世界水日,绩溪县荆州乡与临安区岛石镇的人大代表们携手登上石门潭水库堤坝,开展“浙皖共护碧水”活动。清冽的库水映照出两地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共同期许。
一滴水的涟漪,激荡起整条江的涌动。在宣城版图上,数条创新“血脉”正在奔流——
广德市卢村乡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签订夏阳溪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行跨“省、县、乡镇”三级横向生态补偿。卢村乡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
郎溪县凌笪镇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共同实施洙漕河生态小流域上游青虾养殖塘生态治理工程,退养青虾养殖塘3000余亩,补偿一次性退养补贴2000余万元。洙漕河跨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已完工,两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广德市和郎溪县的这些创新实践成果,被收入《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践创新案例(第三批)》,为长三角跨省小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省级机制向主动脉输血,乡镇联动则激活微循环。“在推行新安江流域跨省共治模式过程中,我们深度挖掘全市生态保护补偿经验,探索形成跨省水环境治理新格局。”宣城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卫敏表示,如今在宣城,一幅“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图景跃然眼前。2024年,该市16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达100%。
共富:生态价值转化的产业实践
一江清水不仅是生态底线,更是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
走进绩溪·萧山精密制造产业园,记者看到,工人们在熟练操作设备,切割下料、组装加工,机床轰鸣声奏响跨省产业协作的进行曲。
2020年,杭州市萧山区7家企业抱团移师绩溪县,联合投资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成为当地“以小引大”的招商佳话。这个占地面积57.4亩、总投资超5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是绩溪与杭州产业联动的一个缩影。
产业园的蓬勃生机,深植于皖浙两省共护一江清水的合作根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正式出台后,皖浙两省从单纯守护一江清水,迈向更深层次的合作发展阶段。
2023年10月,绩溪县成功入选全国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站在新起点,绩溪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架起生态与资本的桥梁,吸引长三角资本投资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
在产业联动赛道上,绩溪县锚定新能源、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电工电气、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省级高端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旅”三大路径齐头并进。
如今,杭绩数字产业园、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园等电商孵化与配套服务平台已成熟运行,为绿色食品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十乡百碗?千店万厨”牵引工程的实施,将本土特色美食与生态资源深度绑定,打造绿色“绩品”,借助凡农科技、杭州碧橙等电商平台实现“山水土产”到旅游消费品的转化,让生态价值在舌尖、网络与文旅体验中充分释放。
在广德市,卢村乡的一泓清水也带来丰厚的“产业福利”。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下,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正在提速,“一地六县”城市联动,推动“生态+农业、旅游、赛事”合作。在“竹乡画廊”旅游道沿线,民宿、自驾、露营等业态串珠成链,吸引着长三角地区游客纷至沓来,农村居民的“钱袋子”变得越来越鼓,“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共创:资源要素市场化的机制创新
去年2月,安徽虹维新材料有限公司以2.076万元竞得宣城市锦宏复合材料0.086吨二氧化硫和0.808吨氮氧化物排污权,完成全省全域推进排污权交易“第一单”。同年5月,广德市的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沪浙企业完成长三角首批次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签约,交易总额2.68万元。
自去年全省全域推进排污权交易以来,宣城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将深化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列为全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二级市场交易14笔,交易总金额达685万元,创下安徽全域推进排污权交易“四个第一”佳绩。
排污权交易并非“有钱就能买”,而是通过“一评一权一证”衔接机制,将环评审批、排污权确权与许可证核发联动,企业新增排污量须通过市场交易获取。宣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建立政府储备库“蓄水”调节制度,今年3月首批排污权政府储备库出让吸引7家企业竞得13个相应排污权指标,总成交金额205万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政府储备库交易。
“对地方而言,排污权交易既盘活了环境资源,又推动产业升级。”宣城市排污权交易和储备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该市正在探索将VOCs污染物排污权纳入长三角跨省交易。其中,广德市已完成长三角首批次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绩溪县与黄山市在筹划开展新安江、长江流域水排污权“互换”共赢合作活动。
宣城市还不断探索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转化路径,推动全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森林碳汇价值保险落户;总投资27.49亿元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绩溪段)生态治理修复与绿色产业升级(EOD)项目”入选国家级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在这些实践场景里,生态补偿早已超越机械转账的数字,嬗变为浸润着民生温度的共富试验田。当奔涌的江水既能变为水权交易的跃动符号,又能化作滋养一方的生态资本,绿水青山的存续方式,正以超乎想象的姿态,绽放出多元共生的发展新图景。
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严震